2023年11月14日,广州市广州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基地“管仲论坛系列讲堂”第八讲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前副所长、共国和史、中共党史等领域著名史学家武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人大财经委咨询专家、广东省珠江学者、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董志强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金融研究院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龚刚教授(线上),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孙希芳副教授,广东社科院《新经济》杂志陈茜副研究员和王韵清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郭永钦副教授,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和政府学院尤济红、赵燕、聂鹏、陈晓佳、陈晓林、孙婧婧,广州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何立武研究员等,在广州大学行政东楼前座412会议室举行。会议同时创建腾讯会议线上会议室方便校外老师和学生参与研讨。线上线下共计约100名老师和同学一起参与本次《走出中等收入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圆桌)学术研讨会。
会议第一部分是由武力教授、董志强教授、龚刚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报告,报告开始,邓宏图教授对三位学者的研究领域做了简要介绍,并对线上线下所有参会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
武力教授报告主题为《经济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武力教授从共和国经济史视角全景式地考察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变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而又成功的探索所蕴涵的实践与理论意义,提出了走出中等收入阶段的可行的政策建议。武力教授以丰富的史料、严密的逻辑和审慎而宏大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制度变迁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既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前中国选择的工业化道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又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的双重环境和条件型溯出了中国的新的发展轨迹,验证了习近平主席两个发展阶段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互不否定的科学判断,对理解新中国的长期增长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
董志强教授报告主题为《新征程上的就业难题》,董志强教授在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实践的经验意义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个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如何在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下,以及在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等三重因素冲击下仔细、缜密、科学研判国内就业变化趋势及其规律,找准解决中国就业压力的可行方案。董志强教授把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短期因素,一种是长期因素,如何在分析上解决短期和长期问题,以及如何匹配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龚刚教授报告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龚刚教授从人口和劳动力的自然变动趋势、资本积累和投资趋势及其两者的关系提出了充满科学洞见的两阶段理论,在此基础上,龚教授特别指出,所谓结构主要是指产业链结构,结构变迁即产业链的结构变迁,进一步,龚刚教授认为,核心产业的核心结构将呈现出微笑曲线的特征,此曲线的两头,一边是研发,一边是市场,在中国的新发展阶段,首要的问题是甄别研发中的技术特性,同时还要甄别产业链的市场特征,如果抓住了两头,适时地实施科学可行的产业政策,才能高水平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的强劲的高质量增长。如果固守微笑曲线的中端,尽管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经济增长,但极易受制于拥有研发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际资本的“机动性选择”而失去增长的动能与市场,其就业(水平)也将受制于此。
会议第二部分是由郭永钦、尤济红、陈晓佳、陈晓林、孙婧婧等青年学者对自己近期研究展开学术交流,郭永钦老师报告论文为《清代税收结构与官僚政治》,尤济红老师报告论文为《用脚投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流出》,陈晓佳老师报告论文为《数据要素、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陈晓林老师报告论文为《市场规模、劳动力禀赋与外商直接投资模式——来自中国双向投资的证据》,孙婧婧老师报告论文为《政治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与会嘉宾针对不同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广州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通讯员:肖涵晨撰)